在《哈佛商业评论》11-12月刊中,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什么是战略”这个课题。我们相当认同他的回答:战略不等于运营效益,而是取决于需要作出取舍的独特定位,取决于多项运营活动的“配称”。我们对此回答非常熟悉,这正是我们最欣赏的战略家特劳特和里斯多年来所倡导的观点。
我们最初在1991年发现杰克?特劳特和阿尔?里斯时,是通过他们的著作《商战》一书。从此,我们将其战略原则应用在电脑行业,信奉最好技术的产品不一定胜出。事实上两位的核心观点指出,商业不是产品之战而是顾客心智之战。有赖于他们简明但有时和直觉相反的指引,我们取得了实际的成功。我们认为,这本250页的经营著作展现了一个令人相当关注的观点,其建设性价值远远超出了“物有所值”。
作为现代商业战略的教授,迈克尔?波特受到了挑战。他在《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中列出的三条通行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业务聚焦,现在被认为太过静态和局限。故此,波特在他这篇《什么是战略》的文章中正式对戴维尼(Richard D’Aveni)“超级竞争(Hypercompetition)”的观点作出了回应。戴维尼的“超级竞争”观点指出,持续优势是不存在的,只有通过打破现状才能获得一系列短暂优势。因此,长期的成功需要动态战略,不断地去创造、毁灭又再造短期优势。
波特教授驳斥了超级竞争观点,把它叫作“自设陷阱,而不是竞争模式发生变化所致的必然结果”。波特的观点很具说服力,用特劳特和里斯的理论来阐述则更为简明。
关于“定位是战略的核心”
波特写道,“一直以来,定位(positioning)是战略的核心,然而由于当今动荡的市场和不断变化的科技,很多人认为定位太过静态而抛弃了这一概念。”他为之辩解说,现在时兴的外包、全面质量管理和流程再造确实能提高运营效益,但它们和战略不是一回事。
杰克?特劳特是定位之父,他于1972年在《广告时代》上以一篇名为《定位时代》的文章提出了定位观念。特劳特和里斯原来出自广告界,但他们的理论广泛适用于企业战略。两位提出的定位,就是指借助持续、简单的信息在顾客心智立足,占据一个位置。而最佳的效果,即是让企业在顾客心智中拥有一个字眼,就像沃尔沃代表“安全”,英特尔代表“微处理器”。
波特和很多战略家一样,并未完全阐述透定位的要点――定位并不体现在市场上,而是指企业如何在顾客心智中建立地位。事实是,可口可乐只不过销售很容易仿制的糖水,如果不是在大众心智的可乐阶梯上占据首位并因此代表美国价值,它怎么可能创造出如此高的市值?还有哪家类似的企业能做到这样?特劳特和里斯已经证明,很难借助品质差异建立起战略,质量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筹码,但甚难形成战略性差异。(译注:特劳特1969年第一个指出可口可乐在顾客心智占有“正宗可乐”定位,公司因此强大。)
关于“战略有赖于独特的运营活动”
“竞争战略就是要做到与众不同”,波特接着描述了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和宜家家居公司,它们如何从事或选择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运营活动。波特说“与众不同”所指的不只是顾客群选择,而是指针对外部竞争对手选择一整套不同的运营活动,并进一步论述了战略定位三个不同的基点,指出市场发生新顾客群和购买力凸现变化时容易找到定位。
这很正确,特劳特和里斯早曾说过,在顾客心智中建立定位必须做到差异性。波特的观点再次被肯定,即战略应该是竞争导向而不是顾客导向。攻占一个强敌据守的山头无异于自杀,秘诀在于创造竞争差异,第一个进入心智――开创不同的“第一”,优于跟进的“更好”。如果竞争对手已占据心智地位,凭借做得“更好”无助于获胜,就像苹果电脑公司无法以技术更好胜出微软公司一样。事实上,正是特劳特和里斯以此帮助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建立了独特定位。
正因为“成为第一”是如此重要,特劳特和里斯建议,屈居后位的企业应该通过创建新的产品品类而成为该品类第一。当莲花软件公司在试算表一战输给微软后,它创建了一个新品类――群组软件,从而成了新品类的第一。该决策的回报,是使IBM在收购莲花公司时付出了35亿美元。
关于“可持续的战略定位需做取舍”
波特说得相当不错,竞争者会尝试通过重新定位或骑墙定位对领导者加以仿效。正因为如此,“定位取舍在竞争中普遍存在,它对战略至关重要。那些想为所有客户提供所有服务的企业,就要冒前线出现混乱的风险,因为其员工不得不努力在没有明确框架的情况下做出日常运营决策”。通过业务聚焦,战略定位方可坚守。大陆航空公司曾推出Continental Lite业务,仿效西南航空公司以对其施行攻击,结果惨遭失败,这是骑墙两个定位难以成功的例证。
在这里,特劳特和里斯提出的三条法则发生了作用(译注:特劳特及里斯1993年推出商业名著《22条商规》)。其一是“聚焦法则”,指企业要集中精力做好一样业务,从而在顾客心智中拥有一个概念。一旦企业在此方面占得先机,别人永难超越,因为顾客的认知很难发生改变。第二条法则是“牺牲法则”,也即是有舍才有得,领先者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定位,提防自负到以为自己能做好任何业务。
第三条是“延伸法则”。大陆航空公司所犯的就是品牌延伸错误,它原本是一个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品牌,却去兼容经济型的低服务短途飞行业务(同样,低服务品牌也耗不起大航线业务的折腾)。顾客被搞糊涂了,因为大陆航空公司在顾客心智中的概念不再清晰。这条原则,一样有助于解释AT & T、通用电气和施乐公司为什么在电脑领域遭遇失败。(译注:特劳特1971年以“定位”观点解释了三位高科技巨头在电脑业缘何失败,从此引起商业界对定位的重视并将之引入企业高层管理和战略领域。)
关于“配称推动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
“定位选择不仅决定企业将开展哪些运营活动、如何配置各项活动,而且还决定各项活动之间如何关联。运营效益涉及如何在单项活动或单项职能中实现卓越,而战略是关于如何将所有活动整合在一起。”换句话说,体现在外部的竞争优势源自企业内各项活动整合形成的整体系统,这使得竞争对手难以仿效,从而创造了持续性优势。我们看到,波特对当前流行的强调单项核心竞争力的观点进行了猛烈抨击,这些观点源自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和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战略意图》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两篇文章中的论述。
波特把战略定义为在企业的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配称,这没有错,但值得注意的是,理论只反映了静态结果的一面。特劳特和里斯给出了完整的实战描绘,是战术导出战略。很多管理思维是自上而下的,而特劳特和里斯提出的战略思维是自下而上:战术是企业运营着力的焦点所在,其定义是寻找到竞争性差异的心智角度(以区别竞争者进入顾客心智)。战术只能在市场上找到,在办公室里是规划不出来的。
战略作为一致性的经营方向,支持战术实现。所有资源必须以此整合起来,支持企业的战术焦点。这就是波特想要建立的“配称”。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战术焦点在于“短线飞行”,这决定了它的战略整合是快速周转、单一舱级(经济舱)、不供正餐、没有座位预订和行李联运服务。正如特劳特所说:战术是钉子,而战略是将战术打入顾客心智的重锤。
关于“增长陷阱”
波特说“在所有影响战略的因素中,增长欲望对战略负面影响最大。管理者常常难抵诱惑,想逐步突破以上那些限制,结果却使企业的战略定位更加模糊不清”。他以美泰克(Maytag)为例,这家成功企业为了追求增长,把经营焦点从洗衣机和干衣机延伸到了冰箱、炊具产品上。结果企业虽然因此做大,但利润反而下降。那么什么样的增长方式能维护并强化战略呢?波特的建议是深化定位而不是拓宽它。
特劳特和里斯在多年前,就给出了如何看待增长的观点。管理者们借增长之名,常做出笨事来,但股市只认赚回投资的企业,给它们以回报。执行官们必须认识到,再大的树也无法长上天去。好的新业务概念,应该发展出新的产品品类,从而建立起新定位品牌。宝洁就擅长这么做。
里斯在新书《聚焦法则》中谈到,企业应该通过并购加强自己在已有领域的市场份额并强化经营焦点,而不应该通过并购搞多元化。确实,每个年代都有与聚焦唱反调的热门词,它们注定难逃恶果:70年代是“多元化”,80年代是“强强联合”,如今轮到了“融合”。
Digital 三层面发展模型
(Mckinsey战略工具的隐患:三层面发展模型四重受阻 )
《什么是战略》中波特谈到,增长欲望对战略的负面影响最大,它会使企业战略定位变得模糊不清。这一点从Mckinsey核心战略工具-三层面发展模型-得以印证,并且由于其“以运营效益代替战略”的本质,几乎注定会在外部竞争中受挫。
2000年联想集团分拆,神州数码(Digital)成立,Mckinsey为其制定5年公司战略。Mckinsey确定帮助Digital要做“中国电子商务应用领导者”的最终目标,设定5年内达到510亿元营收。在此前提下,规划Digital以it分销为起点,依次转移重心到网络、行业软件及相关服务的公司战略,即,分销、网络、软件“三级火箭”递进发展。Mckinsey为Digital的发展确立了具体业务,工作重点和财务目标,并最终落实到一套KPI考核体系为执行保障。
第一层,分销,Digital具备“关键成功因素而进入手机分销,但从战略定位上看,领域中早有邮普泰、蜂星、天音等对手把持,Digital败下阵来,03年手机巨亏;
第二层,网络,Digital早在联想时代就和台湾友讯(D-Link)建立合资公司,合作顺利,自企业要转型推自主品牌网络产品,友讯退出合资公司,网络产品销售从2001年5.93亿港币下挫到1.92亿港币;
第三层,软件,Digital投入巨资,和鼎新电脑合作进入ERP,,收购新龙科技成立Digital软件公司,收购北京国信北方网络等,然而,04-05年度,软件的营业额2.46亿港币,仅占公司总营收的1.6%。
更为严重的是Digital的分销业务不再是中国IT分销市场的主导力量。重要业务东芝笔记本由独家代理变成Digital,佳杰和翰林汇共担。
多重消长之际,Mckinsey顾问下的Digital与最初目标渐行渐远。五年过去,04-05财年营收仅达155亿港币,分销比重不降反升,05-06财年中报接近89%,”五年摆脱分销“的战略转型宣告失败。原本,中国市场环境不成熟,直销在中国还远未兴起,分销在商品流通领域相当长时期内还将居主导地位,Digital可在这5年时间里,夯实领先地位,当握有IT分销的主导权后,所有进入中国的IT厂商不得不求助于己。三层面发展,使Digital错失了在IT行业获得更大议价能力和话语权的机会。
由于倚重运营效益而忽略战略定位考量,该模型既不能为新业务发展出独立定位以有效参与竞争,同时会忽略对原有核心业务的定位维护和建设,伤及主业。
首先,新业务领域有竞争对手把持,后来者处于竞争劣势;
其次,企业既有核心业务使”新领域有失可信“,新业务遭遇顾客接受阻滞;
第三,新业务会耗散资源、剩余和带来新竞争,侵蚀企业既有定位和核心主业;
第四,“自上而下”的公司战略规划,本质上是先战而后求胜。
――――――――――――――――――――
自学
价值链:研发、制造、营销、销售、服务
后话,订立战略的前提,引进新战略投资者将联想控股的第一大股东地位置换出来,以从结构上解除Digital与客户竞争的制约。
-----摘自《企业战略高峰论丛》 中国企业如何定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