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均衡
他考察了什么样的无信息代理人在非对称市场上可以改变他们的结局,同时更深入地研究了保险这个特殊的市场。他认为,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为保险公司无法确切地知道投保人的责任心和道德究竟怎样。这种非对称也称“隐藏知识”。他论证,均衡的惟一性是隐藏模型的典型特征,因为隐藏均衡与最有社会效率的信息发送均衡是一致的。他的文章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现在,分离和均衡已经成为微观经济学中的规范概念。他的文章在信息经济学领域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可能是引用率最高的。在大量和别人合著的文章中,他反复指出,如果忽视了信息的非对称性,经济模型可能造成误导。1984年夏皮罗和斯蒂格利茨创立了被称为效率工资的劳动市场模型,以期在信息经济学的基础上解释非自愿失业。他的研究成果――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经济激励,并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抽象,而且有很高的实用性。
斯蒂格利茨在信息不对称市场理论研究上的最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保险市场、信贷市场、金融市场效率、非自愿失业和发展经济学等进行深入研究的几篇经典学术论文之中。他的模型和分析方法已经演绎成信息经济学乃至更宽泛领域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规范方法。他是信息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文献中被引用频率最高的学者。
保险与信贷市场
在与罗斯卡尔德合著的一篇经典的论文《竞争性保险市场均衡:不完全信息经济学短论》中,斯蒂格利茨正式地说明了在保险公司不知道有关各个客户风险状况的保险市场上,信息问题会被如何处理的。这一研究通过考察不知情的经济主体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上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充实了阿克尔洛夫和斯彭斯所进行的分析。罗斯卡尔德和斯蒂格利茨认为保险公司(不知情方)通过被称为“筛选”的方式能够给予其客户(知情方)有效的激励以使其“披露”有关自身风险状况信息。在筛选均衡中,保险公司通过提供“较高的未保险额与较低的保费组合”这类可选合约菜单来区分保单持有人的不同风险类别。
斯蒂格利茨与安德鲁?魏斯在1981年合作的划时代论文《不完全信息市场上的信贷配给》,创造性地分析了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他们认为银行降低坏账损失的最优策略是对贷款进行配给而不是提高贷款利率。这些创见因现实世界信贷配给十分普遍而使研究更进一步接近更为现实的信贷市场,并对公司融资、市场理论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与桑德福?格罗斯曼的共同研究中,斯蒂格利茨对金融市场效率假说进行了论证。他们的结论被称为“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反论”:如果市场在信息上是有效的,即所有信息都在市场价格上得到反映,经济主体就不会有激励去获得蕴藏在价格之中的信息。但如果每个人都不知道信息,则市场会让某一主体掌握信息,因此信息有效均衡不会存在。这一研究对金融经济学影响颇大。
斯蒂格利茨还是现代发展经济学的创立者之一。他认为,不对称信息和经济激励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抽象理论,在分析发展中国家制度和市场环境中十分具体的现象方面有着广泛的解释力。他在1974年有关信息不对称的最早一项研究涉及的就是古老但仍然普遍存在一种合约形式――谷物分成。正如字面的含义那样,该合约规定庄稼收成应该在地主和佃户之间进行分配,收获的庄稼数量一般取决于外部条件如气候和佃户的工作努力程度。在绝对风险规避程度随财富递减的传统假定下,最优结果应该是让富有方即地主承担全部风险,但实践中收成却在双方按照固定份额(通常每方各半)进行分割,斯蒂格利茨试图根据双方信息不对称来解释这一关系。由于地主难以准确地了解佃户的劳动努力程度,最优合约应该是在风险分摊和激励之间达成某一平衡,谷物分成事实上对双方来说均是最优解决方案。
著作点击
他的著述颇丰,主要有:
《对莫迪利亚尼―米勒定理的重新考察》(1969);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文集》(与宇泽合编,1969);
《递增风险:定义》(与罗思柴尔德合著,1970);
《递增风险:经济影响》(与罗思柴尔德合著,1971);
《“信息甄别”理论、教育与收入分配》(1975);
《欠发达国家的效率工资假说、劳动力剩余和收入分配》(1976);
《竞争性保险市场的均衡: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学》(与罗思柴尔德合著,1976);
《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多样化》(与迪克西特合著,1977);
《公共经济学讲义》(与阿特金森合著,1980);
《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与韦斯合著,1981);
《商品价格稳定理论》(与纽伯里合著,1981);
《理性预期下的技术选择和市场均衡最优化》(与纽伯里合著,1982);
《作为工人纪律手段的均衡失业》(与夏皮罗合著,1984);
《公共部门经济学》(1986);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1986);
《质量依赖于价格的原因与后果》(1987);
《对道德风险的基本分析》(与阿诺特合著,1988);
《对可供替代的宏观经济理论的考察》(与格林沃尔德合著,1988);
《道德风险与非市场制度》(1991);
《经济学》(1993);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1994);
《发展中的参与作用》(1999);
《国际金融构架的前景》(1999);
《世纪之交的世界银行》(1999);
《世界贸易组织世纪回顾》(1999);
《跨越峡谷的新桥梁:俄罗斯及其他转制经济的宏微观战略》(2000);
《资本市场自由化、经济增长与不稳定性》(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