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林生产要素禀赋说的创立与其导师赫克塞尔的贡献密切相关。赫克塞尔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率先将生产要素的分析纳入贸易研究的领域。认为“两国在生产要索相对稀缺的差异是比较成本之差异,因而也是国际贸易的一个必要条件,另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一种商品的生产要素结合比例与另一种商品的要素结合比例不同。”俄林深受启发并认为赫氏的思想是其构建国际贸易相互依存理论的组成部分。这也是西方学者将生产要素禀赋说又冠以“赫克塞尔――俄林模式”的原因。
生产要素禀赋说的基本假定
生产要素禀赋说是俄林贸易理论的核心,并以下列假定为前提:
1.两个区域或两个画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与资本)。该假定通常被称为2×2×2模型。
2.两国具有同质的生产函数。因生产函数反映了投入的生产要素组合与最大产量的依存关系。因此在要素价格不同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势必密集地使用相对廉价的要素。
3.两国生产要素同质,在区间内能完全自由流动。即效用函数最大化的约束使劳动和资本的报酬最终相等。由于现实中自然资源无法移动,因而要素的区间流动意味着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4.生产要素具有充分的可分性,且规模报酬不变。
5.商品贸易中的一切限制不存在,即排除了运费、关税及其他障碍的自由贸易的理想状态,便于比较两国贸易前的价格比率。
6.两国商品和要素市场均为完全竞争的市场。在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状态下,产品价格等于其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因而产品的成本比例能完全反映要素的供求状况尤其是供应状况。
7.生产要素密集性逆转的情况不发生。这表明在要素密集性与要素价格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若按要素价格的某一比率,商品X是资本密集性商品,则按所有的要素价格比率,商品X的资本密集性均不改变。
8.两国需求偏好相同,即两国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及位置相同。
9.两国只发生有形商品贸易且每一地区都有一种自由流通的纸币。
俄林定理
建立在上述假定基础上的“赫――俄理论”由俄林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所构成。俄林定理指出:由于要素禀赋的稀缺性及在各国各地区内分布的非均衡性,以及诸要素之间的非置换性,一国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地位主要由其要素禀赋决定,即一国的生产和出口需较少地耗用其供给相对稀缺的要素的产品。其次,俄林认为个人劳动分工与贸易分工具有相似性,均受天然资质或禀赋的制约。由于生产要素供给的稀缺性和分布的非均衡性,“每一地区最适于生产那些所需要素在该地区较丰富的产品,而最不适宜于生产需要某些要素占很大比例且存量很少甚至没有的产品。”俄林认为停留在对区域贸易原因的一般分析远远不够。区域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不同地区或国家间商品的价格的差异,即区域贸易是一种价格现象,只有说明要素禀赋与成本及价格的区间差异的内在联系才能阐明其发生及利得的实质。
俄林以其缜密而严谨的逻辑推理,深入到对“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性是建立贸易的必要条件”的分析,且创造性地将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方法应用到贸易研究领域。俄林认为无论是在一个区域内,还是一个国家内,在给定的时间内,所有的商品价格及要素价格均由其各自的供求关系决定。“在需求背后有:①消费者的欲望;②生产要素所有权的情况,它影响到个人收入和需求;③生产要素的供给;④生产的物质条件。后面的条件,即到处相同的物质界的自然不变的特征,在适当考虑生产要素价格的情况下,决定生产要素的结合,也就是技术过程,从而影响到对商品的需求转化为对这些生产要素的需求。”这里所说的“生产要素的供给”是指要素禀赋即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存量的相对状况。而“生产的物质条件”是指生产函数情况,它决定商品生产中诸要素的结合比例,从而也决定了商品的要素密集性。显然俄林关于供给的决定因素正是赫克塞尔所提出的比较成本差异产生的前提条件。俄林认为由上述四种基本因素所构成的各地区或国家内的价格机制,共同决定商品及要素的价格。由于生产函数同质的假定,因此两国间商品相对价格差异由商品的需求即消费者偏好和要素所有权分配情况及要素供给的差异所决定。
因此,俄林指出,若将两国商品相对价格差异作为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一个条件,则第二个条件是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差异。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是由其供求因素决定的,对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即对其生产出的产品的需求。而要素的供给是由生产成本所决定的。在要素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中,俄林认为要素供给的影响非常重要。尤其在各国要素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对要素价格存在着制约作用,要素供给丰富则其成本低价格便宜,反之,供给稀缺则其成本高价格昂贵。如“澳大利亚农地供应丰富,但人口稀少,同大多数其他国家相比,土地便宜而工资高。”为使论证严谨并符合现实,俄林引入了汇率这一新的变量。这使产品的价格和成本能直接比较,当某种产品生产中所需的大量的要素价格在A地区较B地区便宜,同时只需少量的其他要素,显然,在A地能以较低成本生产并向B地出口,A地进口的则是在B地供给丰裕且能以较低成本生产的商品。
总之,在商品和要素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机制中,俄林以生产要素供给即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说明国际贸易发生的基本原因。可见在要素禀赋差异――要素价格差异――生产成本差异――商品价格差异的互为因果、环环相扣的因素链中,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处于核心地位。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
生产要素禀赋说的第二个命题为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即在一定条件下,国际贸易最终将导致各国生产诸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的平均化,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间要素流动的替代物。
赫克塞尔曾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到了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即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和同质资本收益均等的观点。俄林在《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的第二章“关于区域贸易的某些后果”中阐述了其观点。“区域贸易的后果是使商品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有趋向均等化的趋势。这意味着更好地利用这些要素,从而减少因不适当的地区分布而引起的不利条件。”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只是一种趋势而非完全的均等化,主要原因第一是产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对几种要素的“联合要求”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因此尽管贸易开展后使资源配置合理性增强,并不能改变要素区位分布的非均衡性及拉平要素价格的区间差异。其次由于俄林假定生产要素的地区流动性为零,因而可由商品贸易部分替代要素流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要素的合理配置。
针对上述“赫――俄模式”中要素价格均等的趋向性观点的缺陷和不足,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必然发生而不仅仅是一种趋势,从而对该理论进行了重要修正。萨缪尔森在《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等》一文首次提出其观点:在两国实行生产两种产品的专业分工的情况下,通过自由贸易要素价格会绝对相等,商品流动能够完全替代要素流动,在商品移动能有效替代要素移动的某种程度上世界生产力可达到最佳状态。
以后,萨缪尔森于《再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一文中,对要素价格均等进行了严谨论证,修正并完善了生产禀赋论。假定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欧洲;生产两种商品粮食和纺织品;每种商品由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力生产出来;生产函数呈现出线性齐次的特点,即以相同比例改变所有投入要素,产出也以相同比例变化;满足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现实中商品表现出的要素密集性不同,粮食为“土地密集型”商品,纺织品则为“劳动密集型”商品;假定两国的土地与劳动均为同质的投入要素;假定国际贸易中所有商品均能完全自由移动,没有关税和运输成本,且竞争导致两国商品市场价格比例均等;假定两国间的生产要素不能自由移动;假定两国对具有比较利益的商品实行不完全的专业分工即都生产两种产品。根据上述假定条件,萨氏运用数学推导得出的重要结论是:“两国的实际要素价格必然完全相等。”
鉴于萨氏所做的理论贡献,经济学界又将“赫――俄模型”称为“赫――俄――萨理论模型”。
国际经济理论的圭臬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自创立以来,虽然受到里昂惕夫等学者的质疑,但仍被奉为当代国际经济理论中的圭臬,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该理论构成了对古典学派李嘉图比较成本说的重大挑战,奠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俄林被誉为“第二代斯堪的纳维亚经济学家的旗帜”。俄林贸易理论的价值及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俄林贸易理论给出了资源配置优化的崭新角度,赋予古典比较利益原则以新的内涵,强化了自由贸易政策最优的规范结论。俄林以要素禀赋说对自由贸易进行了新的诠释。自由贸易为各国改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提供了有利条件,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相互依赖的竞争机制使各国的有限资源相对地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部门里,并通过国际交换来满足和增进各国消费者的福利水平。自由贸易政策将导致贸易各国国内生产边际转换率、消费边际替代率等于国际边际转换率,从而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即以最有限的资源,最有效地通过本国生产和对外贸易两个系统获得最大产出。反之任何背离自由贸易的行为,无论是闭关自守还是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对商品和要素的国际流动的阻碍和限制,都将损害各国的利益,并造成资源的“无效配置”。
第二,俄林与李嘉图都认为商品相对价格之差异导致贸易的发生,但俄林假定各贸易国拥有相同的生产函数,从而把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最终归因于两国要素禀赋的不同,将一国的贸易方向与其经济机制相联系。而李嘉图则认为生产函数的国际差异是贸易的根源。在李嘉图的毛呢与葡萄酒的经典范例中他用比较成本说明贸易的发生,但未能阐明比较成本如何存在差异的重要问题。这一“疏漏”为俄林生产要素禀赋说的创立提供了契机,俄林深刻分析了比较成本存在差异的原因,突破了古典贸易学说的理论局限。
第三,运用一般均衡原理研究贸易问题,既构成了俄林生产要素禀赋说的鲜明特色,又实现了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变革,所谓一般均衡分析,其特点在于重视和强调经济系统中各变量的相互依存及影响。俄林首先把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应用到贸易领域,强调国际贸易的原因和结果存在于不同区域或国家之间各种商品和要素价格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环节之中。商品和要素的价格现象,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机制出发,分析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对要素价格及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四,俄林理论有助于我们分析、判断和预测世界各国的贸易模式,并制定相应对策,在充满风险的国际竞争中知己知彼,掌握主动权。此外,我们应认识到一国的生产要素实际是变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相应发生变化。当代技术革命已改变了要素的内涵,促进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信息资本等无形要素和有形要素的相融合,赋予生产要素以全新的内涵。
著作点击
俄林的主要著作有:
《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1925);
《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1931);
《货币政策与公共工程解决失业的工具》(1934);
《国际经济重建》(1936);
《资金市场与利率政策》(1941);
《稳定就业问题》(1949);
《对外贸易政策》(1955)。
此外,他以专家身份为国际组织撰写过研究报告。1931年,为国际联盟撰写了《世界经济萧条的进程和阶段》;为联合国撰写了《欧洲经济合作的社会观》(1955);1977年,他主持了以他的贸易理论为主题的“诺贝尔经济学讨论会”,并出版了《经济活动的国际布局论文集》(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