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史实的历史典籍,基本为纪传体。作者为晋(公元265年~公元420年)人陈寿,南朝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人裴松之注。其中的魏书共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总计六十五卷。在古代纪传体正史之中,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陈寿(公元233年~公元297年),又名长寿,字承祚,是蜀国巴西安汉(今中国西南部四川南充北)人。在蜀国时做散骑黄门侍郎,在西晋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裴松之(公元372年~451年),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中国中西部山西)人,刘宋王朝时开始做中书侍郎,奉命撰写《三国志注》。他说陈寿著作既有可取之处,也有缺陷,所以在注释时,他在注释地理之外还将其中的遗漏和错误加以补正。
《三国志》的具体成书年代现在还不能确认。《三国志》以曹魏政权为正统,所以将魏志排在第一。三国时期有关政治、经济、军事的重要人物,以及学术、文学、艺术、科学造诣较深的人,都有记载。另外,还记载了国内少数民族以及邻国的历史。例如,《魏志?倭人传》就是迄今有关日本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但《三国志》也有不足,如没有典章制度方面的志。
后代研究《三国志》和注释的人很多,而清朝人下的功夫最大。到民国时期,卢弼经精心研究,撰写的《三国志集解》成效显著,是重要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