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刚至,在广州市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里,有关学生学习、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咨询量就比平时增长1倍以上。
咨询中涉及的问题,显然不是这几天里才冒出来的,家长们这个时候扎堆咨询,恐怕是担心孩子没老师监督会“病情”加重。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不过过分紧张弄不好会适得其反。
有些家长一到假期就绷紧了一根弦,恨不得逃回家看孩子。可谁都知道,青春期孩子的一大特征就是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所以,轻松的氛围、平等充分的沟通、适当地无为而治,似乎对于暑期教育更为有效。
学会自我管理是人迈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学习自我管理的过程需要时间和空间,而时间和空间的获得需要爹妈们放放手。
学生对心理辅导员存在不信任
出席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提出,中国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工作比较薄弱。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些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但据他所知,真正能够实现服务功能的并不多,主要是因为学生不愿意公开个人隐私,而从业人员以兼职者居多。
不能实现其服务功能,那不就是摆设一个了。学生不愿意公开个人隐私,一方面可能是不习惯,另一方面,也看出学生对心理辅导人员的不信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占16%~25.4%,并且有上升趋势。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伊安?莱斯利曾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像耐心的牧羊人一样进行引导。要在我们的象牙塔中组建一支有耐心的牧羊人的队伍,恐怕还有不近的路要走呢。
毕业留守族寻找心理呵护
按照规定,大学里的毕业生们早已过了搬出校园的最后期限,但目前,仍有一些人因为没有找到工作,在学校家属区内花几百元钱租一间平房安顿下来。在某校平房家属区里,九成左右租户都是这样的毕业留守族。有老师认为,这些学生在心理上还没断奶,留在校园是为了寻找心理呵护。
相信很多大学毕业生,在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那一刻,心里都会泛起一丝迷茫甚至恐慌,毕竟在环境改变时,人都要克服自身的惰性,这个过程有时是痛苦的。不过,近年来,在空前的就业压力下,毕业留守族队伍的日趋庞大,已经显现出了扩招带来的后遗症。
有些事是个人力量无法改变的,比如政策、大的就业环境,作为个体只能学着适应。所以,老躲在留守族的聚集地里当“校园宝宝”总不是办法,那里怎么看都带着逃避和消极的味道。迈出去一步,多年后回头看看,也许并没想像中可怕。(张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