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大学期间,我能多了解市场对职业要求的一些信息,积极准备,我想现在的工作状况会更好。”说起就业问题,今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印小生无限感慨。印小生目前在浙江宁波某单位供职,但他于11月25日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因为对目前的工作状况,他很不满意。印小生认为,原因在于大学毕业之前没有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关调查表明,62%的学生没有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发展进行规划,33%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规划,只有5%的学生有明确的规划。专家表示,导致毕业生就业前迷茫、就业后骑驴找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困惑:职业生涯规划从何入手
“一切随缘”。
明年就要从南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华建波并不着急。他将就业方向初步定位于财务方面,但没决定去哪座城市,也没有具体的规划。同时,华建波也表示身边很多同学已经签约。
对于将来的工作,明年将从长沙理工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朱宇一筹莫展。高考填报志愿时,朱宇选的是会计专业,但后来被调剂到法律专业。大一、大二,朱宇试图在法律方面找到兴趣,可到了大三,他发现自己对法律还是产生不了兴趣,而且这个专业的工作也不好找,因此他把自己将来的职业范围定在管理类的工作上,不过他并没有意识到这需要积累管理方面的知识。毕业在即,朱宇陷入了无兴趣的法律类工作和无优势的管理类工作的两难选择中。
虽然做了职业规划,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闻专业的毛利利觉得操作起来很难。大三的时候,毛利利就决定以后做经济新闻,因此他在学校里选了很多经济类的课程,读了很多经济类的书。今年暑假,他在一家媒体实习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家里苦修经济学。9月份进入大四以来,毛利利发现进媒体很难,做经济新闻更难,因此不得不改变原先的计划。目前,毛利利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但进媒体做新闻的初衷并没有改变,只是他不再执著于经济新闻。面临毕业,但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个什么样的工作,杭州人才开发中心副主任魏祖平表示,大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或者规划不够科学,没有形成自己的就业优势,在求职时将处于不利的地位。
原因:学校对职业规划教育重视不够
在西方国家,职业规划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而在我国,虽然小学时有理想选择方面的课程,但比较“虚”,缺乏可行性。“我们原有教育模式只强调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象牙塔式的教育使学生对社会缺乏关注和了解,导致自我职业规划的意识不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董世洪表示。另外,这跟家庭教育也有关系。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发展都是由父母操办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缺乏自主性。魏祖平表示,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不再精英化,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但目前学校对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视还不够”。
有关人士认为,虽然近年来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但在组织力量方面还是比较薄弱。“每个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人数一般在3~5人之间,而学校每年的毕业生多达数千人,就业指导中心根本无法给每个人开展指导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吴春波表示,学校的指导往往都是面上的指导,针对性不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求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的分析和指导,除了面上的指导和培训外,还要针对个体。董世洪也表示,职业规划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有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经验。这就要求学校拥有相当雄厚的师资,目前很少有高校能做到这点。
措施:应该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据董世洪介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将启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他表示,学生的职业规划做得科学、合理,符合个人今后的发展趋向,和学校的指导有直接的关系。学校在对个人性格的测试、对个人就业理想的选择、对个人规划的指导等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吴春波认为,大学生就业是为了能够发挥自己所学知识,在求职的时候,必须把自己和市场、企业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挑选一个好的职位。因此,大学生在校时要了解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市场企业的需求。
“高校应该在大学期间对学生进行分阶段的指导。”魏祖平认为,新生刚进来时,学校就应该对其加强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大学生在一年级时应该明确自己四年的目标,到三年级、四年级明确毕业以后的发展目标。学校在学生大一时应该让他们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市场对职业的需求和要求;大二、三时,让学生了解应具备的各种素质,根据自己的兴趣、积累等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大四时,提供就业前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等。“浙江的很多高校如温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已经把职业规划纳入到必修课程中,这点值得我们借鉴。”董世洪说。但是,他也表示,在校学生的发展目标有其局限性,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调整,学校只能给予一定的指导,并不能包办一切。(文中涉及的大学毕业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