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票装在口袋就算捂出汗来,也生不出一分钱,要有些收益,就得拿出来进行不同的增值活动,存银行、买债券、炒股票、置房产、搞收藏等等,这大家都晓得。经济学家偏好理论升华,由此引出了相关的专业术语―――需求的财富弹性,说得浅白点,就是看菜吃饭。假使把现金当必需品,股票当作奢侈品,专家们发现,财富膨胀通常会引起资产需求增加,随着财富积累,奢侈品需求数量增幅会大于必需品。可见当自家钱袋充满“弹性”时,人们对资产的追求,才有可能变得“奢侈”起来。
如今金融机构早已替老百姓钱袋操心了,诸如“金融顾问”、“投资参谋”、“理财工作室”等名堂,一个个像下饺子似的,在渴望财富的沸点中翻腾不息。人生“钱”途有人指点,应该算好事,搭在理财专家的肩膀上,总能看得更远赚得更多。
然而把钱袋交给别人打理,谁都很难彻底放心,有的朋友尽管挂着“理财专家”头衔,可“半瓶子醋”,牛皮哄哄唬弄人,这就引出了资格认证的问题。现在好像还没有哪个权威机构挺身而出,为那些“专家”、“顾问”验明正身,这样鱼目混珠也就在所难免了。再则给人指点理财迷津的“专家”,大多在各金融机构坐班,身份有些暧昧,决定了他的屁股很难完全坐到委托人一边。这好比药品推销商同时兼任家庭医生,他肯定会把自己的药品开给患者,即使药不对症也在所不惜,同理,要是“理财专家”从属于某家保险公司,你要从他设计的“菜单”里读到其他保险公司的产品,几乎不可能,即便那个产品更适合你。
金融是“一本正经”的商品,涉及银行、保险、证券等各个领域,绝对不是闹着玩的,对“专家”、“顾问”级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应该更高。有朝一日游戏规则制订好了,信用环境调和好了,金融体系构建好了,老百姓才敢把钱袋放心地交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