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生意是个小团体,当然不能没有一套规则。换言之,志同道合的感情使大家结合在一起,但要长久维持这种合作的体制,必须要靠理智加以规范。 拍即合的“春季” 一蒋超早年在昆明做气体生意时真赚了不少钱,但随着昆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多重压力下蒋超身心疲惫,最终他停掉了在昆明的生意,决定回老家重庆另谋发展。但是,重庆气体市场也被几个寡头垄断,左思右想他决定还是另谋出路。 2002年蒋超一直都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但始终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项目,此时他想起了大学同学陈可。陈可在一家报社做记者,头脑非常灵活。蒋超想借助陈可社会关系广泛、工作经历丰富的优势找点挣钱的事情做做,而此时陈可也想往别的方向发展,两人一拍即合。 找项目并不容易,两个人不断到各类型市场进行调查寻找机会,他们甚至将寻找合作的信息发布到了网上。没想到不到半个月,一个自称是“舒飞卫生用品厂”厂长张兰的人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给蒋超,称其有良好的技术产品,目前正在生产发展的瓶颈上,急需资金,如果有意向,可随时到厂里参观。 机会自己找上门来了,蒋超和陈可很高兴,他们赶紧跟这位厂长约了一个时间,决定先实地考察这家企业。这是一个上下二层400平米左右的小工厂,主要生产一种“舒飞”牌的消毒湿巾,厂里的情况的确如那位厂长所说,因为厂子小,生产难上规模,企业增长速度有限,急需加大资金投入。 但是,到底什么是消毒湿巾?蒋超与陈可对这个东西听都没听说过,自然不可能轻率下注。他们考察回来后,就开始找朋友四下了解,一番调查后才得知,原来消毒湿巾是一种很早以前就研发出来的产品,但它的兴起却是近几年的事,也算是个新兴产业。这种产品与普通卫生纸的区别在于它可以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很多旅游或出门在外的人就经常购买这种消毒湿巾。 对产品有了大概了解后,蒋超觉得值得一做,于是他和陈可再次与张兰反复沟通,几个回合下来,终于达成了协议。蒋超出资20万元,占70%的股份;陈可出资3万元,占12%的股份;张兰以手里的厂房折旧出资,占余下18%的股份。 热情合作的“夏季” 蒋超毕竟是做过生意的人,他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跑遍了重庆的各大卫生用品批发市场,在对产品有了初步了解后,三人进行了分工合作,由蒋超负责市场拓展,陈可负责产品宣传,张兰负责厂内的生产运营。 一切准备就绪,紧接着就是制订作战计划。蒋超想到很多消费者购买消毒湿巾是为出门旅游,那么旅行社可作为市场前期宣传的第一步。于是他与当地几个比较知名的旅行社进行了洽谈,由舒飞卫生用品厂免费为旅行社提供一定数量的消毒湿巾,旅行社跟舒飞卫生用品厂签订一个排他性协议,即以后不再使用其它牌子的消毒湿巾。蒋超一口气签了4家旅行社。 接下来,蒋超又瞄准了家用电器清洗这个领域。 以前的消毒湿巾主要应用在个人卫生领域,还没有人专门开发一种针对家用电器清洗的湿巾。三人一合计,觉得现在购买背投电视的家庭越来越多,清洗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这一块肯定有市场。于是,张兰日夜加班,研发出一种专门针对家用电器清洗的产品。陈可也开始策划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以配合新产品的上市。 市场的情况果然与蒋超料想的一样,因为宣传得力,定位准确,“舒飞”消毒湿巾开始出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新产品面世不久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连重庆市周边郊县都开始找蒋超要求供货,特别是针对家用电器清洗的“电器型”湿巾更是出现了断货现象。 这一切距离3人合伙不过两个月的时间。“非典”期间,趁着人们对卫生用品的重视,蒋超让陈可加大市场宣传力度,产量也由原来的每月2万片,一下子猛增到5万片,生产工人由4个人增加到8个人。 危机突显的“秋季” 3个月下来,3人不仅把本钱赚了回来,而且还有盈余,大家心花怒放。眼看着这个小厂子迎来了收获丰盛的秋季。 手里一下子多了大把的现金,接下来是扩大规模还是研发新品?在这个问题上,蒋超与张兰出现了分歧。 蒋超认为,厂子正在飞速发展中,只有增加产量,走出重庆,在全国寻找合作伙伴才能继续做大;但张兰却认为消毒湿巾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肯定是趋于功能化,如果不能在产品研发上领先竞争对手,即便有再多的产量也很容易被对方超越。陈可则显得摇摆不定,做媒体出身的他,对企业经营所知不多,他也不知道这个时候企业该走向何方。 当然谁也没想到这次冲突会成为分家的导火索。 随着企业的发展,张兰的心里越来越不平衡。他觉得当初自己把厂房折价成18%的股份实在是太亏了,经蒋超这么一折腾,厂子就出现了质的飞跃,他开始怀疑当初蒋超是“扮猪吃老虎”。于是有一天下班后,张兰单独找到蒋超谈股份分配的问题。 张兰想,消毒湿巾是一项技术主导型产业,特别在这样一个中小型企业,研发是企业存活的关键,因此他要求多增加一点自己的股份。蒋超却不同意,认为企业仍在创业阶段,研发固然重要,但不一定能让企业起死回生,企业能有今天,全靠他聪明的头脑和对市场商机’的洞察力,而且,当初谈好的股份划分也是大家签字同意的,怎能说变就变。两人从下午6点一直争论到晚上8点,仍没有结果,最后不欢而散。 2003年11月份,情况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消毒湿巾的旺季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在冬天非常不好卖。这个时候“舒飞”的通用型和洁护型湿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滞销,但“电器型”湿巾的走势却依然强劲。蒋超开始把市场重心瞄准“电器型”湿巾,他要求张兰一个月内开发出适用于不同家用电器的三款新品湿巾。张兰一看研发开始提上了工作重心,便不失时机地要求增加股份。蒋超一听就火了,当着全厂职工的面发脾气:“你要是不愿意就退股!” 分道扬镳的“冬季” 随着张兰的不满情绪显山露水陈可也逐渐暴露与蒋超的不和。 陈可认为厂里的产品之所以畅销 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的广告 宣传到位,要不是利用了那么多的社会资 源来配合厂里的宣传,产品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他也觉得自己的这点股份与对厂里做出的贡献不成比例,要求蒋超重新分配股份。蒋超却坚决不同意。结果陈可跟张兰一致认为,蒋超在股份分配的问题上“耍了小聪明”。 时间一长,厂里的工人也看出这三位老板谁也不让着谁,一时间不知该听谁的指挥。蒋超怕张兰一手控制生产车间,便天天守在厂里。陈可则干脆不来厂里报到,有事才来转转。 三个合伙人之间的互相猜疑仅仅持续了一个月,产品的销售就出现了急剧下滑。不断有客户抱怨“舒飞”供货不及时,错过了销售的旺季;还有客户抱怨因为厂方在广告宣传上的支持力度下滑,导致“舒飞”在当地声势渐微……情况越来越糟,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外地客户要求退货,或者扣货不给钱的情况。 2004年1月,“舒飞卫生用品厂”走到了尽头,而其原因仅仅是因为合伙人的利益分配不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