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翠屏峰: 37之秋、10万忠勇血染三晋
[打印本页]
作者:
fox666
时间:
2007-10-7 07:18
标题:
翠屏峰: 37之秋、10万忠勇血染三晋
引子:塞下悲歌又一曲
从北岳恒山南行过内长城,经过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入塞,或者从中间的小关口比如平型关、阳方口等入关,不多远就进入忻州地界。这时候在同蒲路上朝南望就是一马平川的三晋太原盆地。在盆地的最北端,同蒲路上有一个小村庄,名叫忻口。由地名就可知道,这是忻定平原的入口处。忻口东面右托海拔3058米的五台山,西面左依云中山,西南就是海拔高达2831米巍巍的吕梁山脉,五台山和云中山两山之间一片河谷,就是宽阔的云中河谷,河谷中间矗立一座不很高的土山,叫南怀化,再往南就是忻口了。忻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从北向南到省会太原的最后一处险要关口。
忻口名字的来源,据传说是在西汉时期.西汉建立后的第二年,汉高祖刘邦率领30万大军北征匈奴,企图一举安定北方.在塞北重镇平城(今日大同)附近被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围困,7天7夜断粮缺水,难以脱身.刘邦采用陈平之计,贿赂冒顿的王后才逃出重围.狼狈不堪的刘邦从平城一路心惊胆颤地南逃,当逃到现在的忻口时,看到这里凭山扼水,易守难攻,是个险固的重要隘口,而且这里临近晋阳,远离匈奴,顿觉如释重负,转危为安,所以汉军全军感到欣然,于是就叫欣口,古时欣忻同字,也就称为忻口,所在的州县历史上叫忻州或忻县,最近几年在所谓的”市管县”的乱改行政区划和名字升级的大潮当中,忻州市的名称为原来的地区所占有,忻州则改称为不伦不类的”忻府区”。我这里这样写绝对不是说完全反对改变行政区划和名字,但在如此短的历史区间里如此大幅度大范围和大规模地改变行政区域和地名,令人生畏和担心,由此而造成中国文献和历史的混乱对将来的影响是不可弥补的。
忻口这个小村庄,尽管近几年里开始有人提起她,但在善于遗忘的当代国人中仍然并没有引起人们应当给予的注目。今日游人到忻州,城内旧城建于明朝名叫”拱辰门”的十几丈高的雄威北城门楼上高悬有”晋北锁钥”四个大字的巨幅大匾,字体雄浑有力,悲泣苍凉,仿佛要向人们诉说她看到过的70年前发生在这里几十万中国忠勇将士血战入侵日军的悲壮血泪故事。
据载70年前的1937年忻口大战期间,上峰命令中国军队里的一位营长率部反攻一处要地。临行前上峰出巨额悬赏5万大洋给这位营长和其部下,这位营长慷慨地说:
“赏什么罗!军人以卫国为天职,即令牺牲了,只希望抗战胜利后能在哪儿立一块碑来纪念我们这群为国牺牲的人就满足了。”
这位营长率部上了战场之后就再也没有复还。凄凉的是,到现在人们已经记不住这位营长的名字了,后人也没有满足这位为国捐躯的壮士营长能为其立碑纪念的遗愿。实际上过了70年之后的今天,在此地为国为民族存亡而捐躯的10多万中国将士军魂仍然得不到其民族和国家后人的承认和纪念。有关忻口大战的历史事实,当代的史籍和教科书上也缺乏完整的记载和确切公正的描述,在地方史志的烈士栏目里,到现在也仍然见不到这些为国捐躯者的名字。
遥想当年70年前的1937年(民国26年)秋天的忻口大战,这是一场抗日战争时期8年期间华北地区最大规模的战役,抗战初期的四大名战之一,也是1937年间开战几个月里全国战场三场大会战之中最为卓有成效阻挡日军的会战。根据散载之文献,我在下面收集列出阎锡山上将领导下的第二战区从1937年8月份开战到忻口大战结束两个多月里为抗击入侵日军牺牲战死的13位团长以上军官的名字:
张澍增团长:1937年8月份,晋绥军出晋支援河北战场,61军72师416团张澍增团长在河北省南口战场作战牺牲;
程继贤团长:1937年9月26日,为抢救友军撤出战场后的内长城防线平型关战场缺口,晋绥军61军72师434团程继贤团长在平型关鹞子涧和全团官兵壮烈战死;
梁鉴堂少将:1937年9月28日,晋绥军203旅旅长梁鉴堂少将在茹越口抗敌壮烈牺牲;
刘良相团长:1937年10月5日,晋绥军205旅第407团刘良相团长在保卫崞县战斗中壮烈牺牲;
石成文团长:1937年10月8日,晋绥军第19军406团石成文团长在保卫崞县战斗中壮烈牺牲;
姜玉贞少将:1937年10月11日,晋绥军第196旅旅长姜玉贞少将和全旅官兵在原平壮烈战死;
郑廷轸少将,李继程代旅长:1937年10月15日,中央军独立第5旅旅长郑廷轸少将,李继程代旅长在收复南怀化阵地战斗中英勇战死;
郝梦龄中将,刘家麒少将:1937年10月15日同日,中央军第9军军长郝梦龄中将,该军第54师师长刘家麒少将在忻口南怀化战场壮烈战死牺牲;郝梦龄中将为抗战以来牺牲之第一位军长和最高军阶将军。
李正元代团长:同日,晋绥军新编独立第4旅12团李正元代团长在南怀化战死牺牲;
卢仪沤团长,曹炳团长:1937年10月下旬,晋绥军第19军429团卢仪沤团长和第61军72师433团曹炳团长在忻口战场战死牺牲。
还有,10月3日,晋绥军61军军长李服膺将军因天镇失守,以”临阵脱逃”罪被第二战区判处军法从事,当日执法,是为开战以来被执法的第一位军长和最高军阶将军。10月14日,西北军17师第102团张士俊团长因雪花山失守,以疏虞职守罪被师长赵寿山将军在娘子关阵地前执法。
由上面的名单我们就可以想象当年战争的残酷和第二战区中国军队誓死抗战的情景。忻口之战为国捐躯的中国将士高达10多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游人们到距离忻州城北25公里处的荒山秃岭的忻口村北边,从1937年到1986年的50年间里,人们能够观赏到的忻口大战的遗留战场文物古迹就是当年由日本人为纪念忻口战役竖立的两块”忻口镇战迹”纪念石碑,那是70年前日本军队为占领此地之后而立的碑记,一块在忻口村,另一块在忻口北面几里外的下王庄村的公路旁,碑的背面记载有“昭和十三年一月北川部队建之”。
唯有那晋北山川忻定平原满地遍野的红高粮,可能由于忠勇将士的鲜血遍洒此地的缘故,越长越红,红遍山川,替人们表达了对当年为国捐躯的英雄将士的纪念。直到1986年,当地忻州市政府才想起在忻口村北一里处的公路旁、当年的战备窑洞前立了一块”忻口战役纪念碑”。1997年,山西省政府在忻口村南的一个山坡上立起一块“忻口抗战纪念墙”。
读着支离破碎的文献,倍感凄凉,正是塞下悲歌又一曲:
啸朔风汾水寒高粮红遍田野
战忻口英雄泪将士血染山川
要确切说明和交代有关忻口会战的时间和范围以及参战部队的事实并不容易,一来当时阎锡山上将领导下的第二战区抗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时间上很难严格区分开来,以忻口会战来说,忻口主战场是日军从10月12日进攻开始,到11月2日中国军队从忻口撤退,前后坚持23天,但实际上9月30日平型关战役撤退开始算起,在原平,轩岗和崞县三地的阻敌已经是忻口战役前期布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1月2日到11月日的太原守卫战,则是忻口战役后期的重要部分。10月12日到11月2日的主要战役期间,也又分为忻口和娘子关组成的西部和东部两个战场。西东两个战场又分别布防为中央和左右两翼。在文献上有时也又称忻口会战为太原会战。第二是当时军队编制混乱,很多战斗序列为战役期间临时编制而成,战役之后又归还原来建制,因而在散见的文献中要理清战斗序列头绪也并非易事。概括来说,先后参战部队计有晋绥军杨爱源第6集团军,傅作义第7集团军和阎锡山自兼的预备军,中央军卫立惶第14集团军,陕北朱德第18集团军,西北军孙连仲第2集团军,还有川军邓锡侯第22集团军,共7个集团军约20到30万人。以后我有时间的时候将详细叙述有关细节。
谨以此文纪念1937年10月忻口会战70周年。愿在此役中为国为民族存亡而捐躯的10多万中国将士忠勇之魂在天之灵安息,并能宽恕其不义的后代。黄土荒冢埋英骨,三晋山川铭忠魂,晋北大地的黄土高坡,就是忠勇将士之永垂不朽的无字纪念碑。
欢迎光临 智囊论坛 (http://topo100.com/bbs/upload/)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