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2015年:宽松货币政策条件已具备
[打印本页]
作者:
fox666
时间:
2014-12-11 01:17
标题:
2015年:宽松货币政策条件已具备
贺江兵
12月6日,一向关注国际新闻的央视著名主持人水均益同学突然在微博上问我经济会怎么样?140个字显然说不清,只是简单应付了几个字:看领导。
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组重要的数据,从数据上看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是具备的。问题是,央行决定货币政策的前提条件不仅仅是简单的依据CPI数据,一般讲究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央行依据哪些数据决定货币政策呢?主要是现行指标和决定物价走向的指标,比如国际原油价格,大宗商品价格、铁矿石价格、主要经济体经济数据、国内经济形势等。简言之,这些指标佐证了央行实施相对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成熟。
影响货币政策的直观条件
决定经济走向的宏观政策主要有两个: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一向主张减税刺激经济增长,尤其在经济下滑期间,降低企业税费让企业休养生息,降低个人所得税让居民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并为此写了很多文章,结果不尽人意。一位退休的部级财经高官在一个公开场合说过,我们的财政政策从来没有真正积极过。而投行经济学家梁红最近证实,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其实也是企业和居民承担的。她是从政府和企业、居民负债率增减角度证实的。
看来,在当下,财政方面收税动力很足很强劲,减税很难。所谓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财政出政策企业和居民买单而已。
本人也不是研究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的,只是一个货币政策观察者。既然财政政策基本靠不住,那只有看货币政策了,其实,中国经济的增长大多数情况下依靠的还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分三种:宽松、从紧和中性。各自表示又有很多种,宽松的表述就有相对宽松、宽松、积极等;从紧又有适度从紧、从紧、调控,曾有过极端的说法如收缩银根,现在不用了;中性的表述有稳健等。
2015年的货币政策基调将由正在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定调,不过,5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为这次会议定下的基调是“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个人觉得,财政政策无论怎么积极就那么回事,正如上述那位财经高官说过的,从来没积极过,何谈奢求?
倒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有点意思,尽管提法不止一次,这为央行根据国内外各种形势决定央行执行货币政策预留了空间,可紧可松。
第二个直管依据是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2014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4%,环比下降0.2%,这也是一年内一直保持在3%之下,连续三个月低于2%,并创五年来新低。
2014年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5%。
货币政策宽松的
外围条件成熟
长期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并未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而调整货币政策,央行所言的前瞻性和反周期调控并不是空话。
央行考虑最多的是输入型通胀,影响我国通胀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而这些外围条件均支持央行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又不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一,国际油价持续下跌。早在2012年7月笔者在为《中国周刊》撰写了一篇《高油价与扭曲的银企关系》一文中写过:“国际油价从年初的每桶110.55美元/桶,下跌到6月24日的77.56元,跌幅高达29.8%,但国内的成品油下调的幅度远远不够。只有当国内成品油价格大幅下调,CPI大幅下跌,央行可以不再忧虑通胀,方能大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银行才会不再担心央行上调准备金,才会给企业放贷,进而会恢复到企业活、银行兴的良性轨道上来。”
12月7日,美国银行旗下的美银美林发布《廉价石油的输家和赢家》图表显示了国际油价下跌30%后头一年各国GDP所受影响:中国和美国增0.5个百分点,俄罗斯减1.5个百分点。
成品油是工业基础原料,其价格直接影响到CPI。另外,成品油在CPI中的比重约为0.2%,此次成品油价格上调幅度在3.6%左右,将对CPI涨幅直接拉升0.007%左右。
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下跌了40%左右,如果国内油价相应下调,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就不再有通胀的顾虑了。
央行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阀门掌握在发改委。
第二,大宗商品、煤炭、钢铁。无论铜或者其他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也是工业重要原料,钢铁更是。据上述美银的报告,煤炭2010年峰值以来跌52%,铜今年年内跌14.4%,铁矿石今年至今跌41%。
无论内外,这些工业基础原材料都在下跌,钢铁和煤炭早已被我国列为产能过剩行业,即便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产品价格也很难上涨。
第三,反腐。2013年3月,我在“被妖魔化的M2”系列文章的第四篇《M2对通胀的影响远不及贪腐和垄断》一文中有专门论述(本文中所提文章均收入即将出版发行的《金融的真相》中),文章所列举部分不再赘述。
随着反腐的深入,对于企业来说,贪腐减少,就会直接降低成本,价格就会降低,现在的CPI大幅降低,并非工人工资降低或其他成本降低所致,这就是反贪腐的必然结果,这是我两年前已经在文章中预期到的结果。
金融改革的需要
也有过论述。
有海外媒体说,有银行向央行施压让央行降准。这一看就是假新闻,这家媒体也说过即将有某省长代替央行行长的消息,我用理性的文章驳斥过,起码现在还没换吧。
银行中占半壁江山和行使第二央行的就是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行和农行的董事长都是央行的副行长级高官出任的,中行过去的董事长也是。工行董事长姜建清也多次出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均从央行来当知央行事。
从政治上看也绝无可能,央行是国务院组成部门,是正规的政府部门,中农工建四大行的董事长也就副部级,央行行长周小川还是副国级呢。跟央行叫板意味着什么?
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其他银行更无可能性了。
早已论述过,央行在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特别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需要两个条件:经济上行,银行资金宽裕。
20%存款准备金存放央行,央行还得给商业银行付利息,央行为什么保持这么高的准备金率?当然,一方面为改革准备弹药,另一方面,一旦出现某些危机为银行安全性提供保障。
央行推行利率市场化在即,为保持相对较低的利率,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可能的。
即便央行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那也绝不是商业银行施压的结果,因为所谓的施压是不存在的,就如同那家外媒根据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在央行开会就断定其接任周小川一样滑稽,而郭树清并没参加那个会。
另外,经济转型也需要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现在的情形跟美国2009年存在某些相似之处,转型只有在股市趋好、货币相对宽松的外在条件下才能不至于转死。
总之,货币政策宽松的条件已经具备,实施宽松货币后不会出现恶性通胀也可以预期,至于何时宽松,央行有钱、任性,上面也给了空间。
也许很快就会看到。
(作者为《华夏时报》总编助理、编委、金融部主任)
欢迎光临 智囊论坛 (http://topo100.com/bbs/upload/)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