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缅新语境 [打印本页]

作者: fox666    时间: 2014-9-1 08:38     标题: 中缅新语境

  【财新网】(特派缅甸仰光记者 陈立雄)缅甸政治转型起步,同时积累已久的对华负面情绪也开始蔓延。缅甸政府在外交上也开始与中国保持距离,寻求多样化之路。

  三年前,缅甸总统登盛宣布,为尊重国内民意,暂停中资在伊洛瓦底江上建设的盛密松水坝工程。该工程的地点位于缅甸北部少数民族克钦族聚居区,在当地有“母亲河”之称的伊洛瓦底江就此处发源,并向南贯穿缅甸全境。在这一民族象征上建设大坝,引起了当地人了不满与反弹。除此之外,经济因素(如发电量的90%要输往中国)以及对附近地区生态的担忧也让民众提高了反对声音。

  缅甸环保组织EcoDev董事总经理Win Myo Thu指出,跟包括三峡大坝在内的其他大坝一样,密松大坝本身的经济可行性也是“很大问号”。比如,该大坝会面对计划延期和成本超支,但缅甸很难承担经济风险。

  “在偏僻的农村,他们生活严重地依靠农业,面临土地丧失的风险,他们不知道怎么办。”Ei Ei Min是非政府组织POINT创始人,主张保护少数民族权利。她说,在少数民族地区,语言障碍以及信用缺乏的问题颇为严重。

  对于中资基础设施项目,Ei Ei Min的感觉是,“历史上,他们只关心政府。如果他们跟(缅甸)政府达成协议,他们想要什么就做什么。”

  缅甸的一些知识分子和反对派则认为,反对的理由不止这些。Win Myo Thu认为,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缅甸人对中国的看法。“每一次联合国安理会提议处罚缅甸时,中国总是行使否决权”,他说,“于是缅甸人觉得,因为中国,军事政权才活了下来,继续压迫我们。”

  1988年,缅甸政府镇压“8888”民主运动,两年后又拒绝承认反对党大获全胜的国会选举结果,并因此长期持续受到西方国家制裁。此后缅甸以及处于类似境地的东北部邻国深化双边关系。在此期间,缅甸接受来自中国的大量投资,两国贸易取得发展。与中国的贴近和两国国力的差距,导致一些人称缅甸为中国的“附庸国”。

  除大坝之外,从缅甸西岸皎漂经曼德勒到昆明,两条中资油气企业的天然气管道已被修建起来。缅甸专家说当地农民并没有受到全面赔偿,项目也遭遇了当地缅甸人的反对。还有消息称,缅甸政府最近决定暂停沿管道建设的中资高速铁道项目。

  而对中国而言,这些工程可以助力建成从中国西南部经缅甸到达孟加拉湾的一条通道,可以籍此绕过马六甲海峡,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另外,多数仰光居民告诉财新记者,他们警惕中国的假冒伪劣商品。在被问及对中国的态度时,一位在缅甸大学读国际关系的研究生说:“中国比缅甸更得益,因为他们卖给我们廉价货,有些中国货不保证健康。”

  之前在西方对缅甸发动制裁的背景下,中国商品在缅甸获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但也有一些伪劣商品流入缅甸,这包括近期官方在接近中缅边境的腊戍等地相继发现的“人造鸡蛋”。 尽管如此,缅甸也不容易完全放弃中国商品。一名住在缅甸的女生回顾,数年前,在仰光发生抵制中国商品的运动,但看上去没有很成功。“只有中国商品很便宜,而且我们很穷。虽然我们不想买,知道质量不好,但我们必须买。”

  自“准民选”政府上台以来,缅甸人重新获得盼望已久的言论自由,这放大了此前积累起来的反华情绪。如今,缅甸人可以公开举行游行,私营媒体也发出中国的负面报道,网络上对中国攻击的增加也并不新奇。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缅甸北部出现着中国新移民涌进现象。他们既与缅甸风俗不融合,又推高当地生活费用,从而当地人怨恨浮现。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是该国最后一个王朝的皇城,一直保持文化中心地位。但由于大量的中国新移民,招牌和广告上像“长城宾馆”这样的汉字也越来越多。根据官方数据,至少有40万华人住在曼德勒地区。

  长期以来,中缅官方形容两国的关系为“胞波(pauk phaw,缅语意为兄弟)”。但研究缅甸华人的厦门大学教授范宏伟向财新记者表示,中缅“胞波”兄弟关系这一说法,在奈温时代之后就“逐步瓦解了”。虽然目前仍有“胞波”这种叫法,但只被官方使用,民间已经不再这么称呼。

  缅甸政府转型离不开国际政治上的博弈。尤其美国起了决定性作用。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最新自传上透露,在“转向亚洲”的大战略下,她在2009年年初着手修订对缅政策,随后美国开始采取参与政策。

  虽然缅甸的历史性变化超出此前预期,但有分析认为,缅甸早就开始出现变化。在仰光大学率领国际卓越中心的国际政治专家金泰炫(Kim Tae Hyun)认为,缅甸在1997年迎来关键时刻。这一年,掌握权力的“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被改名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变得更有信心,也申请加入东盟,之后开始慢慢地走向民主。

  金泰炫说,美国曾向东盟施压,要求基于人权问题拒绝接受缅甸入盟。但当时东盟有自己的逻辑,冷战结束后,中国正在崛起,东盟各国是小国,需要自身的整合。“虽然彼此有冲突,但他们没有将排除缅甸在东盟之外,这是半岛上最大的国家,在中国和印度之间也有其战略地位。”

  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对此感到自豪。2012年,他在为《华尔街日报》的撰稿示,“我认为,东盟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政治发展一直起到作用,而且没有比对缅甸关系更清楚的例子”。

  然而,缅甸在多样化外交伙伴的同时,仍会用心保持与中国的双边关系。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首次举办东盟地区论坛后,一名缅甸外交部政治司资深外交官接受采访说,“其实,我们的外交政策没有改变:主动、独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我们与世界所有国家,尤其与邻国维持和平关系。”■




欢迎光临 智囊论坛 (http://topo100.com/bbs/upload/)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