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从入口之战到施里芬计划
[打印本页]
作者:
fox666
时间:
2013-5-29 13:48
标题:
从入口之战到施里芬计划
明朝末年,后金政权崛起,不断蚕食大明辽东土地。努尔哈赤率领女真八旗大军横扫辽东,攻开源,破铁领,夺清河,陷抚顺,取广宁,下辽阳,占沈阳,辽东形式岌岌可危。鉴于此,明朝为了抵御后金的攻势,经山海关过宁远至锦州构筑了一条防线,以山海关、宁远、锦州为三大中心,其间筑有许多堡台做为联防据点,后世称之为关宁锦防线。这条防线非常厉害,后金两代汗王父子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都无法越雷池一步,一代枭雄努尔哈赤还因此搭上了自己的老命。1627年,皇太极发动宁锦之战,亲率八旗大军进攻关宁锦防线,先攻锦州,不克,再攻宁远,依然不克,又复攻锦州,还是不克,此战后金军死伤惨重,这也成为皇太极戎马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狼狈的一场败仗。
经过宁锦之战惨败之后的皇太极痛定思痛,终于明白要想攻破关宁锦防线是不现实的,这条防线无比坚固,坚不可摧,所以他最终决定绕过关宁锦防线,借道蒙古进攻明朝。皇太极取道蒙古突袭北京的策略,可以说是新招,也是险招。新招是因为他居然敢从沈阳绕道蒙古迂回千里来打北京,这在过去从未有过,谁都想不到,所以是新招;但同时这也是一个险招,原因很简单,因为你倾巢出动而如果一旦进攻失利,对方把你后路堵了,或者以围魏救赵之法去进攻你的大本营,到时就变成有去无回了。正迫于关宁锦防线的坚固,公元1629年10月,皇太极亲率满洲八旗大军经沈阳出发,以蒙古军为向导,避开关宁锦防线,借道蒙古实行大迂回进攻北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入口之战。10月26日,八旗军行军千余里,终于抵达明长城边境,分东、西两路进攻长城关隘龙井关、大安口。时蓟镇“塞垣颓落,军伍废弛”,后金军没有遇到任何强有力的抵抗,顺利突破长城。11月4日,攻克遵化,斩杀明末大将袁崇焕手下三大干将之一的赵率教。11月7日,破三屯营,进逼蓟州。接着走顺义,过三河,兵临北京城,与明军在北京城下决战,全歼五万明军,明朝两位大将一个满桂在阵中被杀,另一个袁崇焕以失职罪被抓,一年后被大明皇帝判罪问斩。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发生于历史上的这场入口之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大迂回奔袭的战役了,这场战争打得极其漂亮,完全可以和中国历史上的桂陵之战、还秦之战这些著名战役相媲美。可以说,这是一次极为大胆、极为冒险的军事行动,这场军事行动具有极高的军事想象力和超人的创造力,在作战意志、战略规划、军事行动上均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这场在中国战争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战争,在以往的中国战史研究中,长期被人忽视,军事行动的意义被严重低估。
这场军事意义重大的入口之战不由让我联想起了德国一战的失败。说到德国一战的失败,就不得不说大名鼎鼎的“施利芬计划”。这是一份非常详细、缜密的作战计划,它将德国人严谨的民族精神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不管这份计划成败与否,都已经为德国赢得了此后一千年的荣誉。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个地区,这样就把法国陷入了无险可守的状态,腹心地带直接暴露在了德军面前,法国为了抵御德国的进攻,为以后如果爆发战争不至于在军事上彻底陷入被动的状态,花费巨资在德法边境修建了一条防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其诺防线。这条由钢筋混凝土构筑城的防线,无比坚固。面对这样一道坚固无比的防线,德国的总参谋长施里芬伯爵设计了一个计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施里芬计划。这份计划设计了一个采取通过广阔的比利时平原绕过马其诺防线大迂回奔袭侵入法国的战略。可是最终我们知道“施利芬计划”破产了,德国战败了,后世有很多的人认为是“施利芬计划”根本不可行的原因。
“施利芬计划”到底可不可行呢?其实,“施利芬计划”是完全可行的,因为我们通过上面的发生在明末清初的入口之战可以看出。通过这场战争,我们可以知道在200多年前的那个时候如此高难度的大迂回作战就可以完成,何况是已经进入工业革命后火车开始普及的近代呢!那为什么“施利芬计划”却最终破产了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国用人不当,用了德军参谋长小毛奇。小毛奇对计划做了致命的修改,第一是他将“施利芬计划”中规定的德军必须占领比利时和荷兰的一小部分国土做为迂回空间,可小毛奇最终没有胆量破坏荷兰的中立,而选择了只入侵比利时,这就让原本可以有六条运输德军的铁路缩减为三条,这就让德军的机动性大大降低了,而施利芬计划对法国作战的核心就是快。更可怕的是在后面,老谋深算的施利芬知道德军进攻比利时之后的最大障碍就是烈日要塞,烈日要塞是一座现代化的要塞,极其坚固,正面强攻将死伤惨重,而计划中占领荷兰的那一部分还可以用来迂回到要塞后面盲点进攻。第二是小毛奇将原先的左右两翼兵力配比改成了将近三比一,这就将对后面的行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施利芬计划”里特别交代过一定要让德军“袖拂英吉利海峡”,作为“施利芬计划”的创建者,施利芬伯爵很清楚,即使德军完成了对法国的迂回,进入其国境内,依然有可能失败,因为这时的法军只要内线调兵速度快于外线的德军,德军也将失败。所以,他在计划中明确要求德军的迂回幅度一定要到达法兰西海岸,这样的话即使法军抢先一步完成对德军的防御德军依然将稳操胜卷,因为以最大的迂回角度将产生对法军最大的包围。只可惜小毛奇修改了原先的兵力配比,致使德军在进入法国后立即显出兵力不足,捉襟见肘的情况,终于导致了马恩河悲剧的发生。第三是小毛奇将原定于后续增援右翼的两个军取消了。施利芬伯爵在创建计划时知道德军进入法国后必然要留下一部分兵力驻守被占区,所以他留下了一支预备役部队在后续作战中增援右翼,可这支部队最终被小毛奇给调走了用于加强左翼上,致使德军在无生力军可用。综此三点,最终导致天才的“施利芬计划”破产,成为了千古绝唱。
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6763187_1.html
还有一点作者没说到:诱敌部队必须后退,史地芬计划的要求是左翼防守部队人尽可能少,让法军觉得有攻破德军防御攻击德国最重要的鲁尔工业区的可能性,诱使法军前出,这样右侧的迂回部队才有更大的行动余地。才能兜住全军压上的法军。小毛奇却加强左翼,唯恐法军威胁德国腹地,但这样一来,法军攻击毫无希望,自然就不会全力前出,纵使德军大军迂回,对部署均衡的法军也没那么大的优势,还不说右翼被缩减兵力。
皇太极千里迂回,就是看到丢下沈阳,会让关宁军犹豫不决,才这么做的,要是发现金军西去,关宁军立即南下回京师,谁先到达北京附近是不言而喻的。
欢迎光临 智囊论坛 (http://topo100.com/bbs/upload/)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