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辽国军队衰败的原因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fox666    时间: 2012-1-12 09:19     标题: 辽国军队衰败的原因分析

可就是这样一支赫赫强旅。在辽国立国180年后,居然变得不堪一击!公元1114年春,女真人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与开国初期相比,当时的辽国宫帐军数量超过40万,御帐亲骑达5万人。加上各种军队全国号称“带甲百万”,而造反的女真兵只有区区数千人。可就是如此悬殊的比例下,辽国派去平叛的几路大军都被打得一败涂地。公元天1115年,感觉事态严重的辽末代皇帝天祚帝率包括御帐亲骑在内的30万铁骑御驾亲征。结果被女真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本人狼狈逃跑。区区千余女真兵就可以击轻易溃数万契丹骑兵。公元1120年,区区一万来人的金军,只用不到一天就攻克重兵驻防的辽国象征上京临潢府(灵云注:即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5万契丹守军稍做抵抗便全军投降。至此,契丹人对这些自己昔日的奴隶,居然产生“女真满万,天下无敌”的恐惧。此时的契丹武士与当年生猛的前辈简直天壤之别,相反与南边的宋朝同行到惊人的类似:毫无战斗力到一触即溃的地步。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昔日的大漠雄鹰变成如此的草鸡呢?

灵云认为,这是辽国自己一手造成的!


契丹是最典型的游牧民族。和其他同行如蒙古和满洲一样,他强大的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当年艰辛游牧生活以及不断争战的锤炼。辽国前期,军队人数也就20万左右,即便是全国动员也不超过50万。可这些军队大多生长于极北苦寒之地,常年经受着严酷的锻炼因此战斗力极为强悍。当时不断的大规模战争实在的锤炼并保持着契丹武士的战斗力。尤其与北宋30多年的战争。在中、前期,北宋始终是辽国最强大的敌人。除了与西夏的一次贺兰山之战外,辽国几乎所有大仗、恶仗都是和北宋打的。北宋也是当时唯一可以和辽抗衡的大国。按说在双方战争中,宋的损失尤其是人员伤亡远远超过辽,辽依靠战争获得了极大的利益,可更成很大损失。尤其是战争中,青壮年男子动辄成千上万的伤亡,对人口数千万的宋朝都是打击。对人口稀少的契丹人来说更是完全无法承受的(这点很象今天的以色列)。但也应该说,辽军战斗力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和宋的战争。

可是,公元1004年年底发生了根本转折。宋辽正式达成和平条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灵云认为,抛开宋朝的屈辱不谈,《澶渊之盟》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和约。这个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宋-辽两国持续整整30年的战争宣告终结。此后,除了边境偶尔有小摩擦外,双方均严格遵守和约维持了和平局面,整整130年间没有再发生战争。


《澶渊之盟》给双方尤其是辽国带来了极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双方最高统治集团都不约而同的,极力来维护这个和约。但随着《澶渊之盟》的签订,辽国最强大的对手一夜之间就消失了。西夏是辽的属国,而且两国有共同的敌人宋朝,虽有冲突却不可能给辽造成重大打击。从此,除了周边小国如高丽偶尔作祟和国内的部族叛乱外,再也没有可以对契丹构成致命威胁的势力了。而这些小东西对庞大的辽来说,连蚂蚁都算不上。于是乎,辽国从此再也没有大的战争了。


没有了战争,辽国国内开始进入长达130年的和平时期。与宋朝的边境贸易和来自宋朝的岁币,使辽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最重要就是燕云十六州。没有了战争威胁,边境还有互市贸易,这片农业、经济和文化科技发达的中原领土此时终于开始发挥他的价值!大量物质和文化财富从这里被创造出来。与其他北方游牧民族一样,中原发达的经济文化对契丹人有超乎寻常的吸引力。尤其是历代契丹皇帝都有“中原正统”情结。不仅对中原文化非常仰慕,更将燕云十六州视为未来入主中原的门户大力经营。


于是乎,从辽国中期开始,包括皇家贵族,大批契丹人蜂拥进入燕云十六州。契丹统治重心开始从蒙古打磨转移到这里。这片不大占领区逐渐取代塞外契丹本土,成为辽帝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这产生了两个必然结果:一方面,受中原的发达文明的影响,原本落后的契丹族科技、经济和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进化,从最初的奴隶制演变为封建制社会,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这对辽国无疑是有益的。


可另一方面,为强化对燕云十六州的占领,契丹皇帝有意将大批契丹人和渤海人移民中原。与满眼黄沙枯草的荒凉老家相比,瑰丽的中原花花世界对契丹人尤其对其贵族来说具有无法抗拒的、致命诱惑和影响力!他们很多人几代都没有领教过如此的繁华富庶。以前没功夫消受,现在没有了战争,自己又是统治民族占尽优势,终于可以尽情享受了。随着环境稳定,契丹族人口开始迅速增加,兵力也随之急剧扩充。于是乎,这个原本骁勇善战、吃苦耐劳的游牧民族,开始迅速转入安逸的享乐定居时期。而其直接后果就是--在中原汉地强大安逸的经济、文化腐蚀下,契丹这个曾经尚武的民族。除了在留蒙古老家的少量人员外,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从皇帝到平民,从贵族官吏到士兵急速腐化、堕落!
到辽国后期,皇帝昏聩无能,任用奸佞只知享乐。诸王贵族不仅骄奢淫逸,而且不断内讧叛乱。国内法度形同虚设,贪官遍地污吏满眼。军队中更是腐败横行,军官贪污受贿是家常便饭。契丹皇帝和贵族此时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原本是最典型的游牧民族,可贵族们除了打猎这个娱乐项目外,已经将祖宗的习俗几乎抛得一干二净。尤其是,此时大部分契丹皇帝不仅不再弯弓,相反居然整天捧着儒家经典舞文弄墨,甚至干脆跟一帮汉族儒生畅谈琴棋书画。例如 ,辽道宗耶律洪基本人被称为“儒学皇帝”。深通音律善书画。最爱好诗赋尤其是唐诗。最大的爱好就是跟汉族儒臣把酒吟诗,最大的享受是作诗后赏赐给王侯大臣。皇帝尚且如此其他人就不难想像。耶律洪基的皇后萧观音不仅通晓汉学儒家经典,而且深通中华古乐善琴瑟更做得一手好乐。被当时的宋人赞誉为“契丹女儒”!而此时的契丹皇家和王后们,最爱的已经不是骏马兵器,而是中原的瓷器、丝绸等奢侈品。契丹族那曾经的铁马金风此时早已荡然无存,国家大量财力被用在这些上面,贵族官僚的精力也全倾注在奢靡享乐上。

贵族如此军队就不难想像。契丹族士兵虽然也受长官欺压,但毕竟是统治民族有诸多特权因此也是享乐成风。燕京等城市随处可见牵狗架鹰、游手好闲的契丹兵。他们此时早已不在演武习军,而是与南边宋朝同行一模一样--整天横行乡里,轮着刀枪四处抢掠欺压百姓!或者混迹与酒肆、茶楼或妓院中。由于常年如此,武功早已荒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曾经威震欧亚的契丹骑士,很多人此刻居然不会骑马拉弓!


契丹皇帝的御帐亲骑曾经是这个民族最强大的武士。可随着安逸生活的到来战争少了,人员伤亡也就少量。随着皇室的腐化堕落,原本严苛的选兵制度逐渐荒废。而很多契丹人发现,如果能混进御帐亲骑就成了皇帝的人,对未来升官发财有大大的好处,众多人依靠贿赂选拔官吏混进御帐亲骑。而皇帝也发现,大力扩充御帐亲骑的规模绝对有利于维护皇权防止叛乱。于是到辽国后期,御帐亲骑的兵力迅速增加到5万人。可除了极少数有战斗力外,主体战斗力却不值一提!而这有限的战斗力,居然是来自陪皇帝日常打猎!皇帝的亲军尚且如此,其他军队几乎不可想像!


契丹军队的规模空前壮大了,却几乎毫战斗力,成了一群最典型的“老爷兵”。至此,曾经威震天下的契丹铁骑消失了。他没有被刀枪消灭,却被自己的腐败、堕落打倒了。当女真起义后,拥有至少50万契丹骑兵的辽国,对区区万把金军居然毫无抵抗能力,将领跑的比兵都快甚至干脆投降。貌似庞大的契丹族军队已经完全丧失战斗力一触即溃。辽末代皇帝天祚帝眼睁睁的看着一支支平叛大军灰飞烟灭却毫无办法。万般无奈下,天祚帝只得派原本最不信任、最受歧视汉军出战。汉军在战斗中的表现出乎意料,给金军造成很大打击。可如此危机时刻,本应是辽国最后希望的汉军居然还是契丹军官欺压的对象!此时的契丹军官打女真没能耐,对付汉军士兵却如虎狼一般。汉军士兵正面要跟女真人拼命,背后还随时要受契丹军官压榨,结果哗变自然就发生了,随着这最后支柱的瓦解,辽国的命运也就注定了。


灵云认为有必要说明一点。辽国国土庞大且契丹人居住分散。因此,部分北方的契丹驻军还保留了相当的战斗力。例如按契丹祖制,始终有一支3万人的战略预备队永久驻扎在可敦城(灵云注:即今蒙古国乔巴山市)。这支军队永久的生活在漠北,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他最终成为耶律大石在中亚复国的基石!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辽国在燕京有支一万来人的残兵败将。按说这是一群腐化到家的大爷,之前早被女真人打的满地找牙。可就是这帮堕落到极点的契丹老爷兵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在两次战役中,居然在耶律大石的指挥下,将北宋王朝派来夺取燕云十六州的整整30万禁军打的全军覆没!可当金军到来,他们却一枪没放全体投降。这对北宋来说无疑是天大的讽刺和耻辱!对此,我们恐怕只能用“垃圾打败更垃圾的”来形容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辽朝军队的没落,是契丹统治集团一手造成的!翻开史书我们看到的,这种游牧民族在进入中原后急速腐化堕落,最终导致亡国的事件比比皆是。灭亡辽的女真人曾经横行天下,却在入主中原后步了辽的后尘。其后的蒙元铁骑和满清八旗无不如此。甚至连西方的奥斯曼帝国也未能幸免。而即便是中原王朝如宋、明,在国家中、后期也是一模一样的光景。例如,契丹的老邻居、老对头北宋王朝,他的军队兴衰和国运,尤其是晚期从皇帝到军队的腐化堕落与辽国完全一模一样,甚至还不如辽国!这几乎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所有封建王朝无法回避的宿命。不能不引发后人的深思。塞北高原的凛冽寒风,在永远向世人讲述契丹这只大漠苍狼从弱小走向辉煌,从辉煌走向没落的千古悲歌时,也永远提示着后人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永恒真理!!!〔 作 者:灵云ら苍月〕




欢迎光临 智囊论坛 (http://topo100.com/bbs/upload/)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