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美博客质疑高盛在百度IPO后连续唱衰动机
[打印本页]
作者:
fox666
时间:
2009-8-25 05:08
标题:
美博客质疑高盛在百度IPO后连续唱衰动机
新浪科技
导读:美国投资网站SeekingAlpha今天刊登博客网站Static Chaos的分析文章称,高盛虽然是百度(NasdaqGS:BIDU)的IPO承销商,却在百度IPO之后的一系列投资报告中大力唱衰百度股价,与市场走势相悖,这有可能是高盛有意为之,甚至有可能涉嫌违规操纵股价。
以下为全文:
百度大涨
近来已经有很多文章发表了对投资银行高盛的负面评论,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马特?泰比(Matt Taibbi)2009年7月2日发表在《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上的一篇题为《透析伟大的美国泡沫机器》(Inside the Great American Bubble Machine)的文章。但是,高盛在百度IPO(首次公开招股)及其股价2005年至2006年的波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却鲜为人知。
高盛与Piper Jaffray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一同成为百度IPO的承销商。这是中国首个纯搜索引擎公司IPO。百度的ADS(美国存托股份)于2005年8月5日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挂牌交易,其最初总股本为404万股,每股发行价为27美元,开盘即实现翻番,升至66美元,随后稳步上行,最终以122.54美元结束了发行首日的交易。
由于百度发行首日实现了354%的涨幅,使之成为美股历史上发行首日涨幅第18高的企业,同时也创下在美国上市的海外企业IPO首日涨幅之最。按照27美元的发行价计算,百度募集资金1.09亿美元。百度上市首日之所以获得如此之大的涨幅,部分原因在于其发行量较小。由于IPO首日仅发行404万股ADS,加之来自于散户和机构投资者的买盘热情,使得百度股价大幅飙升。当时还有传言说,谷歌有意收购百度,这也对百度股价起到了进一步推动作用,并为投资者带来了信心。
接连唱衰
通常而言,如果一家公司的IPO获得如此之大的涨幅,其承销商便会非常高兴。但高盛和Piper Jaffrey随后的行为却完全不符合常规,而且有悖投资银行的行事风格。
美国法律规定,企业IPO后40天之内,其承销商不得对其发表投资报告。而就在40天期限刚过,也就是2005年9月14日早晨6点美国股市开盘前,身为百度承销商的高盛和Piper Jaffrey便联合发布了一份声明,将百度股票评级定为“弱于大盘(Underperform)”。高盛甚至认为,百度股票的价值仅为27美元,与其发行价持平。高盛分析师安东尼?诺托(Anthony Noto)表示,“按照最高限度”,百度股价的估值也仅为45美元。而Piper Jaffrey也将百度目标股价定为45美元,该公司分析师萨法?拉什奇(Safa Rashtchy)称,这已经是“非常大胆的溢价估值”了。百度股价在此之前的交易日收盘价报113美元,此前还曾一度上涨至每股153美元。
那时,媒体纷纷对高盛的异常举动大加褒奖,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分析师和投资银行不再一味吹捧自己客户的股票。由于担心对今后的IPO业务产生影响,投资银行通常不会对刚刚IPO的企业给予如此严厉的评价。在1999年至2000年的IPO全盛时期,在美国IPO的企业中,只有3%被投行给予“持有(Hold)”或更低的评级。
泰比在文章中写道,高盛曾采用过“造梯(laddering)”和“钓鱼(spinning)”两种技术手段。所谓“造梯”,是指承销商将所承销的热门IPO股票分配给机构投资者,前提是后者愿意在股票公开上市交易后继续买进该股。而所谓“钓鱼”,则是指投资银行以极低的价格将所承销的热门IPO股票出售给企业客户的管理层,以此来换取今后的承销业务。参与“钓鱼”的银行随后便会调低IPO价格,以确保这些“热门”IPO股票能够获得更快的增长,为“内幕人士”提供更大的回报。听到这里,你是否会觉得这些行为与百度的IPO异常相似?
到2005年10月26日,百度股价下跌了29%,至81.05美元。随后,高盛又在2005年10月至2006年11月期间接连发出5个重大降级报告。然而,百度的股价仅在2006年2月摸至51美元的最低位。高盛随后又在2006年2月至2006年11月期间发布了4个报告,降低百度股票评级,但百度股价仍然在2006年12月15日重新回到117美元的高点。
直到2006年5月,高盛仍在唱衰百度,称其65美元的股价被高估了10%。但正如古语所言,“打不过就加入”。高盛也于2006年12月将百度目标股价上调至128美元,此时距离高盛与Piper Jaffray发布联合声明称百度股价仅值27美元才刚刚过去1年多。
可能原因
所以,这就不免使人对这个突然冒出的“客观的”百度公平价值提出质疑。我们也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压低百度股价可以令高盛获益。有可能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1、高盛没有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并且严重低估百度IPO发行价。因此,2005年9月14日早晨6点发布的报告只是为了挽回颜面,避免遭到百度的诉讼。此前曾有报道称,百度和高盛在估值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百度自己的估值为10亿美元,而高盛的估值仅为这一数字的三分之一。
2、在“造梯”和“钓鱼”之间,百度股价有可能被过度推高,且速度过快,以至于高盛及其“内幕人士”无法获益。因此,唯一可以让高盛快速纠正这种状况的方法就是在40天的“封锁期”一过,便大幅调低百度评级和目标股价。
3、中国互联网的增势非常迅猛,而且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有望在现有强大用户群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获得加速增长。而由于在百度的IPO路演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因此,高盛十分清楚百度的真实价值。但从27美元的“客观”估值到一年后128美元的目标股价的变化来判断,高盛是希望借此增持百度股票。
高盛曾因许多问题遭到指控或被监管机构调查,但与百度IPO有关的这一异常举动却从未引发公众或监管机构的注意,主要原因在于百度一直都在正常运作,并没有引发公共关注,这也是百度管理层的一贯作风。除此之外,百度当时只是一家海外创业企业,因此并未引起美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百度稳定的业务表现和强劲的市场基础使其股价从2006年2月51美元的低点一路上涨至2007年10月29日409美元的高点。截至2009年8月21日收盘,百度股价报收于345美元。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高盛为何每年都会为员工支付创纪录的奖金,这是因为他们在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规则行事。监管者的职责是保持公平和均衡的市场,而高盛在政治和金融领域广泛的人脉很明显已经使其能够隔离于监管者的视线之外。一旦高盛介入,公平和均衡似乎便被赋予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含义。(书聿)
欢迎光临 智囊论坛 (http://topo100.com/bbs/upload/)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