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德国侵苏计划的战略迷失
[打印本页]
作者:
fox666
时间:
2009-8-20 09:22
标题:
德国侵苏计划的战略迷失
苏德战争的初期,苏联情况是,整体预敌不足,边境地区的通信枢纽与线路均遭严重破坏,部队上下级之间、友军之间无法联络,加之苏军官僚主义的积垢,各级指挥机关都陷入混乱之中,作战部队各自为战。至7月9日为止,德军已经占领拉脱维亚、立陶宛全部,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大部,以及俄罗斯西部各州,北路兵抵列宁格勒城下,中路进至斯摩棱斯克,并威胁基辅。短短18天中,苏军被歼灭28个师、重创70个师,俘虏30万人,损失坦克1500辆、飞机2000架、火炮3000门(数据源于资料),德国对苏闪击战初见成效。
希特勒为巴巴罗萨计划制订的战略目标就是:在对英国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联。定位很明显是速决战,德国的三路出兵方案貌似也是为此目标服务,但是仔细分析发现,此方案实在有违此次战役的宗旨,德国的进军方案已在无形间成了一次赌博,而赌注压在了苏联不堪一击上。勃劳希奇草拟的方案是把首要战略目标放在莫斯科,这是基于军人专业素养做出的选择,包括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在内的将军也不约而同选择了莫斯科,莫斯科为什么是重要的我会在下文详细分析。然而经过希特勒的亲自干预,巴巴罗萨计划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样子。
怎样评价希特勒的北路与南路方案呢?希特勒进攻列宁格勒的理由是:
1、列宁格勒是苏联的革命圣地,攻陷列宁格勒可以有效瓦解苏军的斗志。
这点固然重要,但是相对于捣毁苏共大本营、俘虏苏共首脑而言,哪项对苏军更具心理效果?列宁格勒所代表的形而上意义更多是针对于希特勒本人,他自己把列宁格勒看做欧洲开始溃烂的疮口,必欲剜之而后快,实际上苏共赋予这座城市的意义远不及彼得大帝,能够象征这座城市的是彼得大帝而不是列宁,这在苏联解体后已被证明,希特勒的以上理由有些过于浪漫情怀了。
2、列宁格勒地区是苏联最大的工业基地,占领该区可以相当程度摧毁苏联的战争潜力。
这也是重要的,但是列宁格勒周边并不具备维持其工业运转的所有资源,并且苏联主要的拖拉机工业不在列宁格勒,40年德国已经占领了丹麦和挪威,这等于封锁了列宁格勒港口,而对于摩尔曼斯克,42年之前德国海军尚能有效破坏英美对苏的支援,列宁格勒工业区的原料输入与成品输出,主要依靠本国的铁路网,在没有控制苏联铁路交通线的前提下,即便德军逼近列宁格勒,苏联也有时间将大部分工业设备向后方转移,那时该城的意义就只剩下一个牵制德军的堡垒,而史实也的确是这样。从交通上来讲,列宁格勒已经是一座废港,虽然能够控制摩尔曼斯克通往内地的铁路,但这对于德军不是最迫切的。
而希特勒南路进军的理由,及对德军南路方案的评价是:
1、乌克兰是苏联最重要粮食产区,顿巴斯是重要工业区之一,占领这个地区,可以将乌克兰的农业工业纳入德国的战时经济体系,同时瓦解苏联经济。
德国对苏联作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持久战还是速决战?阵地战还是运动战?消耗战还是歼灭战?如果是持久战、消耗战,占领该地区必然是首选,问题是德国打得起吗?即便假设苏联会永远虚弱下去,德国人的另一阵地仍然有个强大的英联邦,以及采取敌对立场的美国,德国能不对此有考虑?既然所订战略方针就是打一场速决战,占领农业区和工业区能够马上显示短期效应吗?苏联就没有维持数月的粮食储备?顿巴斯工业区的沦陷就足以使苏联遭受毁灭性打击?太自相矛盾了。在摧毁敌人的武装力量之前,就奢谈俘虏敌人的经济资源,这到底是战略远见还是急功近利?
2、高加索地区可以为德国提供其亟需的原油,而燃料是机械化作战的必需元素。
燃料对于德军的短期效应足够显著,但是德国41年的能源状况是怎样的呢?本国及其仆从国开采原油190万吨,利用煤合成燃料410万吨,缴获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储备油880万吨,可以说德国在短期内是不缺油的,也意味着德国的燃料能够支持一次速决的机械化作战,而此时的作战并不是坦克对坦克,而是坦克对步兵。因此石油的重要性也要向后排,至少短期内是这样的。
对于41年的德军而言,什么才是首要的作战目标呢?我对作战的排序是:1信息,2交通,3部队,而核心是部队。首先打信息,是为了将敌人变成盲聋,形成对敌压倒性优势,摧毁敌方通信线是一种方式,最上乘的作品是摧毁敌人的信息中枢,即斩掉敌方最高指挥部,全面刺瞎刺聋敌人。其次打交通,其战略意义自不必说,战术上也是为歼灭敌方部队而服务,如果打信息是挑瞎敌人的眼睛,打交通就是打断敌人的腿脚,使之陷入又瞎又瘫的境地接受死亡。核心是打部队,为什么?因为一切战争归根结底是人的战争,人才是最重要的战争资源,既是战术的也是战略的,既是短期的也是长期的,既是最根本的也是最直接的,对于部队这种既有长期效应、又具短期效应的目标,其他的工业、农业、矿产、政治等目标统统要排次要位置,而闪击战的直接目的就是迅速击溃敌人的武装部队。有人说,部队被歼灭后还可以重新动员,不过,(1)由于训练水平等缘故新动员部队素质不及原部队;(2)新动员需要时间,而闪击战给敌人的时间是最吝啬的。
莫斯科为什么会进入勃劳希奇、古德里安、曼施坦因法眼呢?我归结原因如下:
1、莫斯科是苏联国家机器的心脏,是苏联政治与军事指挥的中枢,既是苏联的大脑也是苏联通信网的中心;
2、莫斯科是苏联辐射状铁路网的绝对中心,占领莫斯科就相当于割裂了苏联铁路网,使苏联兵力难以自由部署,物资不能有效调配,而德国就会占据兵力与物资配送的主动权,为德军下一阶段的行动奠定良好开局。
3、莫斯科拥有400多万的居民,战争潜力深厚,41年9月时周围集结了近100万军队――这是意料之中的,并且随着战役进行,苏联会陆续向此地投入准备不足的部队,而歼灭苏军主力是德军的总目标;
4、莫斯科地区的工业实力;
5、莫斯科作为首都的政治意义……
统观全局,莫斯科是这场战役的重点也是焦点,所以职业军人一开始就认同集中力量进攻莫斯科,战争进行到7月16日,古德里安攻占了莫斯科西部门户斯摩棱斯克,尽管三路进军方案消弱了中路进攻莫斯科力量,但事到如今理所当然要进攻莫斯科了。然而希特勒却选择了乌克兰而不是莫斯科,至于其理由我在前边已评价过。勃劳希奇、哈尔德、古德里安的争取都没有用,他们屈从去执行元首的命令,我想此时最失落的不是勃劳希奇而是古德里安,作为闪击战的一代宗师,他很清醒自己正在出让战争的主动权。等到基辅会战结束时,时间已经到了9月26日,已经是俄国的秋天。
回头看看苏联方面的表现,就会明白德军失去了什么。7月10日之后,苏联人从初期的脑震荡中恢复过来,迅速改组了统帅部,新建各作战方向的指挥机构,改进了苏军作战部队的编制,改组后勤保障机构,国防委员会还加速后方建设,建立野战基地,调整陆海空交通网,修复和重建铁路……这些活动都是以莫斯科为中心舞台进行的。虽然前期部队遭受重创,苏联利用了德国目标游离的两个半月,新动员预备役530万人,这支强大的兵力是经过莫斯科配属到全国各个战场。当一个被打伤的对手已经在舔舐伤口弥补弱点的时候,事情本身就有些棘手了。
另外在长远战略上,苏联已经开始重建工业体系,从7月到11月,苏联工业进行了东部大迁移,先后从列宁格勒地区、乌克兰等地向东转运了150多万节车厢的物资装备,共有1523个大企业迁至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苏联已经转变了战略指导思想,他明白自己已经不可能短期内击败德国,因此彻底放弃战略进攻而转入战略防御,立足打一场后发制人的持久战,而前面的战略转变、军队改组、经济重建都服从于这一基本思想。拖下去、战争节奏放慢,就会对苏联有利,而对敌人的利是对自己的害,可以说德国的速决战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为立足诔ぞ茫?樟?硪痪俅胧墙峤挥⒚溃?胗⒐
欢迎光临 智囊论坛 (http://topo100.com/bbs/upload/)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