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和《中国流》作者商榷:鼓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是让他们成炮灰 [打印本页]

作者: fox666    时间: 2009-7-9 01:40     标题: 和《中国流》作者商榷:鼓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是让他们成炮灰

中国企业并购海外企业的热潮,自数年前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开始,就源源不断,称得上是前仆后续。而现在更是形成一个高潮,似乎要国际化,不并购几个知名海外企业就不能成事。日前,著名并购专家北京产权交易所董事长、全国工商联合会并购公会第三任轮值主席熊焰更是出版专著《中国流》,为中国企业的这种走出去摇旗呐喊,提供理论高度的支持。但以笔者所见,这种鼓吹,实际上是鼓励中国企业当炮灰,可能刚开始在镁光登下风光无限,最后是惨痛收场,或者进退维谷,后悔当初的决定。

看联想,当初是如何轰轰烈烈,但收购IBM 个人电脑部门已经4年了吧,依然还没有把人家那点东西消化。Thinkpad以前代表的高品质,显然早已经黯淡了许多。2008年,联想还陷入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亏损当中。即使今年柳传志亲自披挂上阵,大局能否扭转,也不得而知。为了这次收购,中国IT企业的排头兵联想的命运一波三折。

TCL收购阿尔卡特和以及法国汤姆逊,一两年之后彻底轰然跨台。本来想利用中国的人力成本,加上被收购企业的技术,就可以天下无敌了。但根据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的观点,这个战略都是错的。在国际化过程中,劳动成本已经不重要了。如何放弃硬一元,向软三元要利润,如何实现国际产业链的整合、赚取“软三元”才是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的资本。

其他中国靠并购海外企业国际化呢,名字可以列出一大串,但那个算成功呢?没有谁能给一个肯定的回答。

基于这些事实,再看看《中国流》一厢情愿的论调,似乎中国企业只有并购,才能走出去,才能不再微笑曲线里处于低端。通过并购,形成“中国的人力成本+收购的海外企业优势的品牌、技术”优势组合,一切看上去十分完美。但这和当初TCL李东生、联想柳传志当初的美好设想何其相似。但现实就是现实,不是凭借理想、勇气就可以走向胜利的。

中国企业并购海外企业,无论从经验、团队、文化、制度和法律等多方面,还为时尚早。甚至,在国内企业的并购中,中国企业也需要大把的功课要做。试想,一个没有并购过10家以上国内公司的国内企业,要取收购一个世界巨头。想一想就让人觉得荒唐,滑稽。

补:中恒远策的观点认为:《中国流》的声音代表着中国企业未来跨国投资的主流趋势,是中国资本向上的必然方向。因此,我们肯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肯定走出去过程中所伴随的所有经验与教训。而批驳该说的人的观点,是否又回到了一只小牛“不下地怎么会犁田与不犁田怎么会下地”的命题中,如果没有今天的经验教训,就同样不会有未来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角逐中的一席之地。

并购只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所伴随的一种运作方式而已,《中国流》鼓励国内企业并购无可厚非。而具体到企业自身的条件、目标市场的竞争格局、当地软硬环境的配套状况以及与既得利益集团的博弈等等,并购必然是重要的运作模式之一。结合到具体情况,各类企业均可以选择自建模式,但绿地建设的巨大既有成本与机会成本是每个企业选择这种模式的必然考量因素。模式本身无可厚非,只要适合具体的企业,达到了预期的综合目的既可。知行合一,运作模式与目的统一才是关键。

看一本书的价值,关键是这本书能为潜在的目标读者群带来什么样的参考作用。任何一个理性的读者以及企业的相关决策者都不会因为书中的观点而导致头脑发热而盲目投资。我们不赞同对一本书断章取义式的抨击,更不赞同片面歪曲一本书作者初衷的用意。我们想说是,中国企业应该走出去,跨国投资是中国商界世世代代的事业,没有一代人的积累与沉淀,就不会有无穷的子子孙孙的参照坐标。日本、美国企业的跨国投资比较成功,但谁能否则这些国家的前几代企业的投资没有铩羽的悲剧!理性才会产生价值,务实才能赢得机会。逞口舌之快,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一地鸡毛!





欢迎光临 智囊论坛 (http://topo100.com/bbs/upload/) Powered by Discuz! 6.0.0